麻栗坡兜兰简介/栽培
麻栗坡兜兰简介
麻栗坡兜兰(拉丁学名:Paphiopedilum malipoense S.C.Chen&Z.H.Tsi)兰科,兜兰属地生或半附生植物。叶基生;数枚至多枚,叶片带形、革质。花葶从叶丛中长出,花苞片非叶状;子房顶端常收狭成喙状;花大而艳丽,有种种色泽;中萼直立,花粉粉质或带粘性,退化雄蕊扁平;柱头肥厚,下弯,柱头面有乳突,果实为蒴果。12月至次年3月开花。
麻栗坡兜兰产中国广西西部(那坡)、贵州西南部(兴义)和云南东南部(麻栗坡、文山、马关)。越南也有分布。模式标本为温室栽培植物,采自云南麻栗坡。
兜兰花比较雅致,色彩庄重,色及带有不规则斑点或条纹。花瓣较厚,花朵开放期比较长。属观赏类花草。
麻栗坡兜兰特征
地生或半附生植物,具短的根状茎;根状茎粗2-3毫米,有少数稍肉质而被毛的纤维根。
叶基生,二列,7-8枚;叶片长圆形或狭椭圆形,革质,长10-23厘米,宽2.5-4厘米,先端急尖且稍具不对称的湾缺,上面有深浅绿色相间的网格斑,背面紫色或不同程度的具紫色斑点,极少紫点几乎消失,中脉在背面呈龙骨状突起,基部收狭成叶柄状并对折而套叠,边缘具缘毛。
花葶直立,长(26-)30-40厘米,紫色,具锈色长柔毛,中部常有1枚不育苞片,顶端生1花;花苞片狭卵状披针形,长2-4厘米,绿色并具紫色斑点,背面被疏柔毛,边缘有缘毛;花梗和子房长3.5-4.5厘米,具长柔毛;花直径8-9厘米,黄绿色或淡绿色,花瓣上有紫褐色条纹或多少由斑点组成的条纹,唇瓣上有时有不甚明显的紫褐色斑点,退化雄蕊白色而近先端有深紫色斑块,较少斑块完全消失;中萼片椭圆状披针形,长3.5-4.5厘米,宽1.8-2.5厘米,先端渐尖或长渐尖,内表面疏被微柔毛,背面具长柔毛,边缘有缘毛;合萼片卵状披针形,长3.5-4.5厘米,宽2-2.5厘米,先端略2齿裂,内表面疏被微柔毛,背面具长柔毛并有不甚明显2条龙骨状突起,边缘亦具缘毛;花瓣倒卵形、卵形或椭圆形,长4-5厘米,宽2.5-3厘米,先端急尖或钝,两面被微柔毛,内表面基部有长柔毛,边缘具缘毛;唇瓣深囊状,近球形,长与宽各4-4.5厘米,囊口近圆形,整个边缘内折,囊底有长柔毛;退化雄蕊长圆状卵形,长达1.3厘米,宽1.1厘米,先端截形,基部近无柄,基部边缘有细缘毛,背面有龙骨状突起,上表面有4个脐状隆起,其中2个近顶端,另2个近基部。花期12月至次年3月。
麻栗坡兜兰习性
兜兰对温度的条件较为宽松,日间温度约为20-25℃,若上升至30-38℃时亦能忍受,只是生长较差而已,温度过高时,可配合喷水和通风的办法来调节;夜间温度最好维持在15-20℃之间,极端低温可能会使兰株受冻,产生寒害,虽然一些高海拔的山区原种可耐0℃左右的低温,但对大多数品种而言,以不低于5℃为佳,尤其是一些热带低地生长的种类,冬季的安全越冬温度应在10℃以上。
兜兰没有贮藏养料的组织,需保证喜凉品种的休眠期。冬季大多数兜兰都有要求比较干燥、光线充足的生长环境。栽培兜兰时花形大、着花多的植株比较喜温,较适合把它们放在室内培植。用作插花的兜兰花形宜大且圆,故不可一味追求花朵的数量而忽视其质量。
产地分布:产广西西部(那坡)、贵州西南部(兴义)和云南东南部(麻栗坡、文山、马关)。生于海拔1100--1600米的石灰岩山坡林下多石处或积土岩壁上。越南也有分布。模式标本为温室栽培植物,采自云南麻栗坡。
麻栗坡兜兰栽培
培养土
兜兰对培养土的要求较高。大多数兜兰的原产地降水较多一年中只有几个月空气比较干燥,因此兜兰全年要求湿润的培养土。此外,为预防根部缺氧,应保证培养土排水良好。
浇水
应用软水(最好是雨水)浇花,但盆内不可积水,否则细菌大量繁殖,易造成植株腐烂死亡,冬季浇花的水不能太凉。叶片也不可长时间积水,否则叶片易腐烂。夏季可通过喷水或喷雾达到兜兰生长所需的较高空气湿度。
施肥
施肥宜少而勤。一般市场上销售的成品肥即可,如使用有机肥料,一部分兜兰品种会更加繁茂。此外,植株较大的品种比叶片少的品种需更多肥料。肥料充足,新芽充分发育,植株才会开花,否则要等到第二年才会开花。通常所有的兜兰品种应每半年施一次石灰肥,剂量为每10厘米盆径可用一茶匙碳酸石灰,也可在浇花中加入石灰,这样肥料就可被植株长期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