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船花(英丹花、英丹、水绣球)
龙船花的基本信息
别名:英丹花、英丹、水绣球
分类:灌木花卉
科属: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茜草目 茜草科 龙船花属
盛花期:春季,夏季
龙船花的介绍
龙船花又名英丹、仙丹花、百日红,为茜草科、龙船花属植物。植株低矮,花叶秀美,花色丰富,有红、橙、黄、白、双色等。株形美观,开花密集,花色丰富,是重要的盆栽木本花卉,是缅甸的国花。在中国广西省南部,人们习惯称它为水绣球。龙船花花期较长,每年3-12月均可开花。
龙船花原产中国南部地区和马来西亚。在17世纪末被引种到英国,后传入欧洲各国。植株低矮,花叶秀美,花色丰富,终年有花可赏,有红、橙、黄、白、双色等。在中国南方露地栽植,适合庭院、宾馆、风景区布置,高低错落,花色鲜丽,景观效果极佳,是重要的盆栽木本花卉。广泛用于盆栽观赏。
龙船花的形态特征
枝
龙船花是灌木,高0.8-2米,无毛;小枝初时深褐色,有光泽,老时呈灰色,具线条。
叶
龙船花的叶对生,有时由于节间距离极短几成4枚轮生,披针形、长圆状披针形至长圆状倒披针形,长6-13厘米,宽3-4厘米,顶端钝或圆形,基部短尖或圆形;中脉在上面扁平成略凹入,在下面凸起,侧脉每边7-8条,纤细,明显,近叶缘处彼此连结,横脉松散,明显;叶柄极短而粗或无;托叶长5-7毫米,基部阔,合生成鞘形,顶端长渐尖,渐尖部分成锥形,比鞘长。
花
龙船花的花序顶生,多花,具短总花梗;总花梗长5-15毫米,与分枝均呈红色,罕有被粉状柔毛,基部常有小型叶2枚承托;苞片和小苞片微小,生于花托基部的成对;花有花梗或无;萼管长1.5-2毫米,萼檐4裂,裂片极短,长0.8毫米,短尖或钝;花冠红色或红黄色,盛开时长2.5-3厘米,顶部4裂,裂片倒卵形或近圆形,扩展或外反,长5-7毫米,宽4-5毫米,顶端钝或圆形;花丝极短,花药长圆形,长约2毫米,基部2裂;花柱短伸出冠管外,柱头2,初时靠合,盛开时叉开,略下弯。
果
龙船花的果近球形,双生,中间有1沟,成熟时红黑色;种子长、宽4-4.5毫米,上面凸,下面凹。
龙船花的花期5-7月。
龙船花的生态习性
龙船花较适合高温及日照充足的环境,喜湿润炎热的气候,不耐低温。生长适温在23~32℃,当气温低于20℃度后,其长势减弱,开花明显减少,但若日照充足,仍有一定数量的花苞;当温度低于10℃后,其生理活性降低,生长缓慢;当温度低于0℃时,会产生冻害。
龙船花喜酸性土壤,最适合的土壤pH值为5~5.5。排水良好,保肥性能好的土壤即可生长良好,最佳的栽培土质是富含有机质的砂质壤土或腐殖质壤土。如土壤偏碱性,龙船花则生长受阻,发育不良。
龙船花的简介
至今,中国国内外较多用于盆栽观赏,小巧玲玫,花叶繁茂。盆栽特别适合窗台、阳台和客厅摆放,团状的花朵具有稳重和整体的豪迈感。龙船花在贮运过程中,易发生落花现象,主要是乙烯所引起。在贮运前10天喷洒0.3~0.4毫摩尔/升硫代硫酸银溶液,可防止或减少落花,提高龙船花的商品率。
涵义
俗语说,月无百日圆,花无百日红,但缅甸的国花——龙船花却偏偏因为花期较长而被人们称为“百日红”。缅甸的依思特哈族人有一种特别浪漫而有趣的婚姻习俗,他们自古以来临水而居,凡有女儿的人家都会早早地在临近房屋的水面上用竹木筑成一个浮动的小花园,并在里面种满龙船花,然后用绳索将它系住。等到女儿出嫁那一天,就给她打扮得漂漂亮亮,然后让她坐在这个浮动的小花园里,最后将绳索砍断,任其顺水而飘。新郎则一大早就在下游的岸边等待,准备迎接载着新娘飘来的小花园。当小花园飘来时,新郎就抓住绳索将它拉上岸,然后牵着新娘一同回家举行婚礼。龙船花未开时,很像一根根微形的细簪直刺蓝天,开放后,四片花瓣平展成一个个十字。在古代,十字图形代表着避邪驱魔、去病瘟的咒符,所以,每年的端午期间,划龙船的老百姓为了避邪驱魔,去除病瘟,求得吉祥,就把该花与菖蒲、艾草并插在龙船上,久而久之,该花就称之为龙船花了。
龙船花的栽培技术
土壤
龙船花的栽培土质以排水良好的、偏酸性的、富含有机质的砂质壤土或腐殖壤土为佳。移栽前将土层进行深翻,打碎大土团,根据土壤结构,掺上河沙和有机肥土充分拌均、达到适宜龙船花生长的土质条件;盆裁或袋苗的营养土,则以园土1份、河沙1份,有机肥土1份充分混合,或是以塘泥、河沙、椰糠以1:1:0.5比例配制。
移栽
插穗发根后要进行移植,一般根长在2厘米以内就要移离扦插苗床,如果根系长于2厘米,取苗时容易断根,影响幼苗缓根和初期生长。龙船花盆裁常用10~20厘米直径的盆,根据种苗的大小和裁植株数而定,盆裁植株必须整齐,花色一致。盆裁每1~2年换盆1次,并整形修剪,剪除病枝、弱枝。不管是盆裁还是地裁,都要选择阳光充足的地方,龙船花地裁为了成形块,见效快,一般选择1~3年的盆苗或袋苗,一年四季都可以进行,植于土层深厚的地方。龙船花冬季室内盆裁时,必须保持15℃以上,可继续生长,若温度过低,会引起落叶现象。
水肥
龙船花喜湿怕干,茎叶生长期需充足水分,保持盆土湿润,有利于枝梢萌发和叶片生长。但长期过于湿润,容易引起部分根系腐烂,影响生长和开花。如土壤过于干燥或时干时湿,水份供给不及时,会产生落叶现象。
春、夏、秋季为龙船花生长开花期,应加强水肥管理,约每30~40天施肥1次,各种有机肥料或无机复合肥均理想。北方地区种植,每半月施用“卉友”21-7-7酸肥1次,如发现叶片淡绿、变溥且缺乏光泽,开花少,花色较浅,则是光照不足,并非缺肥水。
龙船花的繁殖方式
龙船花繁殖用播种、压条、扦插均可,但一般多用扦插法。
扦插繁殖
以6~7月进行为好。选取半成熟枝条,长10~15厘米,插入沙床,适温为24~30℃,插后40~50天生根。插条用0.5%吲哚丁酸溶液浸泡3~5秒,可缩短生根期。
影响生根的环境因素
扦穗发根的适宜床温为25~35℃,气温比床温稍低,约23~35℃;扦插时间在春未和夏季最佳,一般情况下,自然光照能基本满足插穗发根的需要,但处在热带夏季高温期间,由于插穗容易萎蔫,最好使用喷雾育苗,且扦插数日内要采取遮光处理,由开始50%~60%的遮光率,渐渐降到40%~50%,发根后要除去遮光物。
插条的剪取
插穗的质量不仅会影响到幼苗的质量,而且会影响其后的长势。对于优良插穗的要求,嫩枝插穗是在春夏季剪取,此时植株抽发很多嫩条,待长到8~12厘米且未着花时剪取,时间以睛天的傍晚为好,选择长势健壮无病,插穗大小整齐的枝条;插穗一般是鲜重为3~5克,长度10~14厘米,插穗直径为3毫米以上,剪取部位为半硬化的枝条,一般是剪取侧枝或结合强修剪时剪下的主枝。
插条的处理
龙船花因品种不同而发根的易难度也不同,一般是小叶的矮品种属于发根容易的种类,插条不须处理也能很好很快的发根;而对于大叶的高品种一般属于发根较难的品种,扦插前采用吲哚丁酸(IBA)或奈乙酸(NAA)等生长激素类物质处理可以显著地促进发根。处理时可以采用低浓度生根促进剂进行长时间浸泡或高浓度瞬间浸泡的方法。
扦插用土
正确选用扦插用土对插穗的发根率,出圃率关系极大。扦插用土的标准是保水、通透性强、洁净等。目前,用于龙船花扦插的基质有珍珠岩、蛭石、河沙等,以上材料可单用也可混用河沙通透性好,但保水性差,一般跟珍珠岩混用,如单用,其适用于间隙喷雾扦插。单一珍珠岩在干旱和强日照的夏季适用。在海南地区最好是以河沙和珍珠岩混合使用,比例是1:1,或以河沙垫底,沙面上铺一层2~3厘米厚的珍珠岩。
播种繁殖
冬季采种,春季播种。发芽适温为22~24℃,播后20~25天发芽,长出3~4对真叶时可移苗于8厘米盆。
压条繁殖
分枝多而密集的植株,在离顶端20厘米处行环状剥皮,用泥炭和薄膜包扎,2个多月可愈合生根。
龙船花的病害防治
病害防治
叶斑病
该病是由镰刀菌引起,病原菌在病花上或随病叶落在土壤中越冬,第二年借风雨或淋水传播。
防治方法
园艺防治:满足龙船花喜光,温暖、湿润气候,以及疏松、肥沃的酸性土壤的生长条件。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开始喷药,药剂可选用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0%抗菌剂401醋酸1000倍液喷洒。
炭疽病
该病主要危害叶片,病原菌在病部或病叶残体上越冬,条件适宜时借风雨传播,从伤口侵入,进行初侵染。
防治方法:
园艺防治:清除病叶,减少侵染源。花盆或植株间距适当,保证通风透光良好。
药剂防治:发病前喷药,药剂可选用1:1:200倍式波尔多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加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25%炭特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上述药剂隔10天左右喷1次,连续防治3~4次。
虫害防治
介壳虫
介壳虫一但发生,危害很大,主要以预防为主,一但发现介壳虫,应及时防治,不能拖延,介壳虫不但能让植株生长受阻,引发其它病害,还影响其观赏价值。
防治方法
园艺防治:禁止带虫苗木带入或带出,适时增施有机肥和复合肥以增强苗势,提高抗虫力。
药物防治:根施内吸性颗粒剂,如3%呋喃丹颗粒剂等,药量为直径20厘米内花盆埋0.5~1克,大盆酌加,药效期可达40~60天。在卵孵化盛期及时喷药,药剂可选用40%氧化乐果乳油1500倍液加50%灭蚜松乳油1000~1500倍液。
蚜虫
发生蚜虫危害幼嫩茎叶时,用2.5%鱼藤精乳油1200倍液喷杀。
龙船花的品种分类
博尔博奈卡龙船花(I.borbonica),是龙船花属中唯一的观叶种类,叶披针形,淡蓝色,披有淡绿色斑点,非常美丽。
白花龙船花(I.chinensiscv.Alba),花纯白色。
弗雷塞里(Fraseri),花大,橙红色。
红龙船花(I.coccinea),花鲜红色。
粉赫里亚(Herrea'sPink),花淡粉红色。
芬利桑龙船花(I.finlaysonian),花小,纯白色。
爪哇龙船花(I.javanica),花橙红色。
黄龙船花(I.lutea),花黄色。
王龙船花(I.macrothyrsa),花玫瑰红色变成深红色。
超王龙船花(I.maorothyrsacv.SuperKing),花橙红色。
香龙船花(I.odorata),花淡粉红色,基部红色,非常香。
波状龙船花(I.undulata),花红色。
小花龙船花(I.parviflora),花白色。
霞玉龙船花(I.williamsiicv.AureoRosea),双色种。
艳红龙船花(I.williamsiicv.Declorens),花鲜深色。
矮龙船花(I.williamsiicv.DwarfSalmon),叶小、紧密、长椭圆形,花橙红色。
龙船花的分布区域
龙船花产于中国台湾省、福建省、广西省、广东等地,马来西亚、印尼也有。生于海拔200-800米山地灌丛中和疏林下,有时村落附近的山坡和旷野路旁亦有生长。分布于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热带地区。模式标本采自我国。
龙船花原产我国南部地区和马来西亚。在17世纪末被引种到英国,后传入欧洲各国。广泛用于盆栽观赏。目前,荷兰、美国和日本栽培较多。另外,澳大利亚的奥斯太平洋植物公司和以色列的阿格雷克斯科农业出口公司,也是国际上主产龙船花的重要企业。至今,龙船花的销售量在逐年增多。
我国栽培龙船花应在16世纪末,作为南方庭院观赏栽培。17世纪末,台湾省从广东首次引入龙船花。到20世纪20年代,广东和台湾省从新加坡引进新的龙船花种类。80年代开始,从欧美引进杂交新品种,使我国龙船花的栽培品种更加丰富,并从南方的庭院观赏更多地转向盆栽观赏。目前,在我国许多城市的宾馆和花卉市场都能见到龙船花。
龙船花的食疗或药用价值
花草百科网的医学信息及健康食疗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的依据。任何健康问题应咨询专业医护人员,任何疾病的治疗请遵医嘱。爱自己,就从实际出发,谨遵医嘱。对于疾病,不粗心大意、不推延、不放弃希望,勇敢面对,用爱来温暖寂静的世界,用心来呵护内心的花田。
药用价值
功能主治
散瘀止血,调经,降压。
根、茎:清热凉血;活血止痛。主咳嗽;咯血;风湿关节痛;胃痛;妇女闭经;疮疡肿痛;跌打损伤。
花:月经不调,闭经,高血压。
注意:孕妇忌服。
化学成分:叶含酚类、氨基酸、有机酸和糖类。
用法用量:根、茎25-50克,花15-25克。
附方
治诸毒疮及湿疥,去死肉,生新肉:龙船花叶二、三十块做一叠,用银簪刺数十孔,好醋一钵,将叶放醋内同蒸,俟冷后,取一叶贴毒上,将干即换。(《岭南采药录》)
治跌打损伤,痪血疼痛,疮疖痈肿:龙船花茎叶捣烂外敷,或全株晒干研粉,用水调敷患处。(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龙船花的园林用途
观赏价值
龙船花在园林中用途很多,少量品种可用于切花;很多品种适合盆栽,应用于宾馆换摆、会场布景、窗台、阳台和各种客室摆设;热带地区龙船花特别适宜露地栽植,应用在庭院、宾馆小区,道跟旁及各风景区的植物选景,在园林中应用广泛、孤植、丛植、列植、片植都各有特色。
片植组成带状大色块
龙船花繁花时节,红似火、橙如霞,花浮于叶面上,且花期长,花色丰富,有红、黄、橙、白等,因而在园林中常大面积片植成带状,在道路旁或车道中间的隔离带,地植成大色块,非常有气势、非常状观,随着季节和花色的不同,呈现给人们的是彩色花带。适宜作花带的品种有矮龙船花系列。在空旷和平坦的地段,片植成跳跃式大色块,是园林绿化中常用的手法。
列植作花蓠
龙船花中植株细密的品种,生长慢,不必常修剪,属于低维护性优良灌木,在园林中常列植修剪成条状,开花时节为花蓠,不开花时为绿蓠,加上不同花色,非常婀娜多姿,富于变化。此种绿化用法常见在阶梯两旁、墙边、沿路、草地边缘等,既有美化环境的功能,又有导向功能,还可以作绿蓠,防止人跨越,践踏草皮。
修剪造型构成图案
在空旷的草坪和街头绿地,为打破草坪单一格调,常在草坪上配植许多矮蓠,结合修剪,形成各式各样的图型,图案,矮细叶龙船花类很适合作造型图案。在许多景区绿化中,常见到用龙船花构画出富有流线型的、几何图型的优美图案。
单植、丛植、群植
株型较高大,枝条相对疏松的龙船花品种,如大王龙船花、白龙船花等,它们一般花朵硕大,美艳无比,单植、丛植或群植都自成一景,3或5丛成群,既相对独立,又浑然一体。或与其它花木配植,增加空间变化和层次感。
龙船花的文化背景
历史溯源
在17世纪被引种到英国,后传人欧洲各国。广泛应用于盆栽观赏,目前,荷兰、美国和日本栽培较多。
中国栽培龙船花应在16世纪末,作为南方庭院观赏栽培。17世纪末,台湾省从广东首次引人龙船花。到20世纪20年代,广东和台湾省从新加坡引进新的栽培种,80年代开始,从欧美引进杂交新品种,使中国龙船花的栽培品种更加丰富,并从南方的庭院观赏更多地转向盆栽观赏。
赛龙舟:赛龙夺锦的时节,一种“花形”略似红色绣球的“龙船花”也灿烂盛开。由于它是木本植物,有些地方称它为木绣球。
龙船花的花语
龙船花的花语和象征代表意义:争先恐后。